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农业部解读《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农业部解读《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6-04-20 点击次数:5180

  大力发展优质高蛋白大豆满足国内食用消费需求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本报记者
  日前,农业部印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
  问:据了解,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上世纪50年代末,大豆种植面积曾达到1.9亿多亩,2005年1.4亿多亩,但目前已降到1亿亩以下。请问,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有什么样的考虑?
  答:我国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消费文化底蕴深厚。近些年,大豆生产出现下滑。主要原因:一个是,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效益明显好于大豆,挤压了大豆生产;另一个是,进口大豆逐年增加,冲击了国内大豆生产。2015年,我国大豆面积仅为9756万亩,比2005年减少4630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大豆进口量达到8169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70%左右,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要发展大豆生产,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农业、营养等方面的专家都认为,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大豆是城乡居民植物蛋白消费的重要来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40克左右,是小麦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是牛肉的2倍、猪肉的3倍,素有“田中之肉、营养之王”的美誉。专家分析,国产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体,其中80%多加工成豆制品、调味品。应当保持国内大豆生产的稳定,满足居民对植物蛋白的需求。
  第二,大豆是种地养地结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1亩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当于施用18公斤尿素。大豆成熟后,秸秆少、落叶多,养分归还率高,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在东北地区推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倒茬,可实现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豆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重要替代作物。当前,玉米积压较多,大豆严重短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改种大豆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过剩库存,又增加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供应。
  综合考虑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态功能及种植替代性,不能轻言放弃大豆,需保持大豆生产稳定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项。为此,农业部制定《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  
  问:我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粮食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面积增加都很多。我注意到,《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目前增加4000万亩。请问,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增大豆面积有没有可能?主要来自哪里?
  答:对于发展国内大豆生产,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现有的耕地资源,重点是保口粮、保谷物,加上棉、油、糖、菜等作物,增加大豆面积的空间确实有限。但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种大豆还是有潜力的。
  从生态环保看,大豆作为轮作倒茬养地作物,增加大豆面积是可行的。过去,为解决吃饭问题,对资源超强度开发利用,也过量使用了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践表明,一般每亩大豆施用氮肥7公斤左右,不到玉米用肥量的1/5。推行粮豆轮作,调减用肥量大的玉米,改种大豆,可减少氮肥施用,减轻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从区域优势看,东北冷凉区及黄淮海夏作区是大豆传统优势区,调整结构扩种大豆是可能的。黑龙江和内蒙古四、五积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冷凉、积温偏少、无霜期短,多数作物不能安全成熟,但适宜大豆生长,是传统的大豆种植区。特别是大豆鼓粒时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养分快速积累。在东北冷凉区及农牧交错区调减玉米面积、恢复大豆生产,可再现当年“漫山遍野大豆高粱”的景象。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茬口紧,调减生育期长的夏玉米,改种生育期短的大豆,能够缓解茬口矛盾,还能调节农产品供求。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4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