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十三五”开局,农业科技往哪走

“十三五”开局,农业科技往哪走

发布时间:2016-01-14 点击次数:5275

  “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我国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之年,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农技推广如何更好服务稳粮增收?日前,我们邀请了农业科技领域的权威人士,一起展望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科研创新
  推进科技创新大协作、大攻关
  农业科研要产出重大成果,少不了协同创新。2014年12月,我国在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启动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一年多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我国农业重大需求,科学谋划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科研协同创新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李家洋表示,“十三五”期间,创新联盟还将继续推进协同创新,切实发挥农业科技联盟大协作、大攻关的独特作用,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据李家洋介绍,创新联盟目前共有38家省级农科院,近20家地市级农科院、31所涉农高校和5家大型国有企业,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和涉农企业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一盘棋”的新格局,确立了围绕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条龙”的重点科技任务布局,同时探索建立了一批农业重大问题“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开始在财政科技计划改革中发挥智库作用。
  “创新联盟是一种机制体制的创新,是一个大手笔、大家庭,需要大智慧,它在解决我国农业科技的重大问题上任重道远。”李家洋告诉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之年,创新联盟将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在继续扩大实施主要农产品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研究示范和区域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行动的基础上,重点聚焦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区域的重大科技任务,力争实现重大理论与技术突破,形成成熟配套的技术系统与综合应用模式。其次,在联盟资源共享方案基础上,建设完善联盟科技资源数据库和资源共享信息管理平台,力争探索出一个资源开放共享的新模式,充分利用联盟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实践平台,促进科研创新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李家洋表示,除此之外,联盟还将发挥专家规模大、学科门类多、专业层次广等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农业发展以及国际农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组织联盟有关专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提出重大调研报告、政策建议和重大项目建议等,凸显联盟在解决农业重大科技问题中的智库作用。
  推广服务
  为稳粮增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要真正转化成生产力、真正“落地”,必须要依靠技术推广。今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表示,2016年,我国的农技推广将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防灾减灾等先进适用技术,努力为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据陈生斗介绍,首先要做好粮油等作物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农业增产增效。“这方面,包括推进粮油棉糖作物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我们将开展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关键技术集成配套,着力推广增产、提质、节本增效技术,重点开展水稻种养结合、‘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南方机械化间作套种、东北粮豆轮作等技术模式集成推广。”
  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这是2016年另一项主要工作。陈生斗告诉记者,2016年,农技推广将着力抓好科学施肥、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高效缓释肥集成示范、新型肥料试验示范、肥料工作,同时开展耕地地力区域汇总评价,开展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和质量修复等技术指导服务,耕地质量提升效果监测工作,科学评价实施效果。
  “集约节约利用土肥水药资源,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大趋势。我们将开展化肥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同时开展节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试验示范,集中展示蓄水保墒、水肥耦合、测墒用水等关键措施。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做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开展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农药减量控害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技术示范,并推广新型植保机械。”陈生斗如是说。
  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未来农技推广服务也有新的动作。“加强灾情监测和防灾指导,服务农业防灾减灾很重要。”陈生斗表示,今后,我们不仅要开展农情信息调度,分析种植意向,服务农业决策。同时还要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变化,分析农作物生长情况,针对生产中出现的低温冷害、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及时发布墒情和灾情信息,还要围绕关键环节、主要作物和重点区域,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督导和技术指导,力争降低灾害损失。
  产业支撑
  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和绿色生产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贡献巨大。而水稻生产能有如今的产量,更是离不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向记者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在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上继续发力,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和绿色生产。
  程式华告诉记者,对于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来说,确保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随着未来农业形势的变化,产业技术体系在协同攻关的同时,也将重视绿色和创新,有两方面主要工作。
  “一方面,我们要创新集成技术,尤其是在水稻播种轻简化的配套技术研发上,要加强攻关。”程式华对记者举例说,目前对于直播水稻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技术的研究相对不够全面,直播技术每亩可以节省1~1.3个工,相当于每亩节省200元钱。现在我们的很多品种都不太适合直播技术的应用,因此在这方面,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要多加关注。
  程式华告诉记者,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从怎么才能吃饱的阶段转向了怎么才能吃好,对水稻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水稻的品种进行筛选,培育筛选出重金属积累低、优质安全多用途的水稻品种,并开展稻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估,完善水稻技术标准体系,提升稻米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让大家吃到更好吃更安全的大米。”
  同时,今后在水稻的生产上,程式华强调要“绿色”:“我们要通过推广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模式,既能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又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产业技术体系要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除了研发新品种、推广集成技术,程式华认为,目前我国的水稻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一席之地,未来我国水稻的产业发展还是应该坚持“走出去”战略,努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去主动占领国际水稻市场。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4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