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到如今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我们中国人始终都有着一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
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完成了由吃饱到吃好的跨越,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进而我们对粮食产量、粮食品质的要求也更为严苛,基于此科技正逐渐融入并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
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黑土地上,九台区李玉波的采摘园里,盛夏时节,葡萄已逐渐成熟。但在40余栋温室里,却很少能看到工人的身影,这都是托普云农智能装备和智慧系统在黑土地里的“杰作”。李玉波说,现在对所有温室的日常管理,只需要三、五个人便能完全忙的过来。只需要几个传感器便可以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温室内环境和土壤的情况,所有监测到的数据还能实时传到管理人员手机终端,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同时还让温室种植更加精准科学。
九台区李玉波的采摘园
黑土地里除了种植现代园艺,还有更多的农田种着水稻,在九台区红光村的稻田里,绿色高大外形的智能虫情测报灯和孢子捕捉系统格外突出,为预防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托普云农在稻田里布设了虫情和病情测报设备,在作物整个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关键周期,通过诱捕田间昆虫和病菌孢子,平台对有害昆虫、有病孢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虫害、病害发生曲线,帮助农户进行及早防护,最大程度上降低虫害带来的损失。
以上足以说明数字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据了解,截至2020年年底,长春信息进村入户覆盖率已达100%,农民信息利用率达85%,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电商化率100%,温室物联网覆盖率25%,农业数字化基础平台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服务效果逐步显现。尽管在推广应用上还面临着智能设备普及性低,物联网设备受到网络、电力影响等不少的难题,距离全面普及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毋庸置疑的是,数字化、智慧化的生产模式,必然是大势所趋,与所有新生事物一样,数字农业的发展应用,同样需要一段过程,但未来一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