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31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吉林省召开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与监测工作座谈会。我们从会上获悉,自2015年项目启动以来,东北四省区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试点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指标稳步向好,为扩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规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模式、有力的组织方式、有益的运行机制。
来自17个试点县170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的数据显示,与2015年项目实施前比,2017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稳中回升,耕层厚度明显增加,平均厚度28.2厘米,提高36.2%;土壤板结状况一定程度得到缓解,肥力指标全面向好,表现出较强的养分供给能力;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较好,土壤健康指标安全可靠,绝大部分耕地可作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据介绍,项目实施3年来,各级农业部门针对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整合资源,集成技术,研究建立了17套因地制宜的综合技术模式。初步建立了中央指导、地方组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建设任务的实施机制,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网络,3年累计分析检测土壤指标近12万项左右,构建了科学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效果评价平台。
会议指出,开展第二轮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要抓好“五个一”。形成一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组装集成一批农机农艺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的技术模式,在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创新一套服务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创新方式,构建一整套政策的框架体系,探索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奖补政策,调动省市县各级试点单位的积极性,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营造黑土地保护的良好氛围。创建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在现有试点县中择优选择8个重点县,实行整县整建制推进,同时新遴选24个县开展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一批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健全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全方位监测黑土地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强化监测工作的综合性、高效性和准确性,为科学评估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实施效果提供基础支撑。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