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
——习近平
摊开地图,从中国东北向西南绵延着一条线,当中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这条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及的“十五英寸(381毫米)等雨线”,隐隐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回望历史,此线东南接续着五大平原上耕读传家的祖训,其西北传唱着四大牧区里逐草而居的故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长久并存正是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物。
穿越时空,当今中国仍面临一大考验——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落笔着墨,在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基础有别的广袤国土上,绘就一幅协调共进的现代农业图景。
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的视线宽广到足以俯视辽阔大地,祖国东北,历史可以追溯至辽金时代的查干湖冬捕刚刚归于平静,“千里冰封望祭湖,万顷湖面竞纷呈”的场面依旧令人血脉贲张;神州西南,位于滇池东岸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春意盎然,团团簇簇的郁金香花球正从这个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发往全球各地……
在协调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内部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业农村发展方式正迸发着勃勃活力。
中国建筑讲究对称更注重平衡,屋宇楼阁之梁柱,若不能均衡受力,就会导致倾覆和坍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与之同理,关键看产业、区域、产品的结构是否协调。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泱泱大国,任何一个时期发展理念的确定,都是基于对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具体到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矛盾正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在这一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在“调”与“改”上下功夫,解决结构“失衡”问题。
粮食供给水平是衡量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在多年“千方百计”的伟大实践下,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近两年,我国粮食出现了“三量齐增”现象,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丰收包袱论、农业代价论等观点。“粮食到底多了还是少了?”成为社会上关注的话题。
然而,深入到结构层面上看,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的多、少的少。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8000多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占中国大豆市场需求量的百分之八十。大豆少了的同时,是玉米多了,目前我国玉米库存量超过粮食总库存的一半。
多了去掉点,少了增加些,这可能是最朴素不过的道理。但任何简单逻辑置于疆域广阔的三农图景中,都需要协调平衡的大智慧。2015年11月,农业部制定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2016年4月,农业部下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增加大豆生产面积4000万亩。一减一增,为的是“稳”与“进”,而其背后的发展理念正是“协调”二字。
今天,当我们掰着指头算算这本“调改账”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平稳实现“大船掉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3578万吨,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保”住了;籽粒玉米调减2039万亩,近13年来首次“减”少;大豆、薯类、杂粮杂豆、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面积多了2000多万亩,“缺”的品种补上来了。最重要的是,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市场机制在调减玉米的大局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种粮农民基本收益在价补分离中有账可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便打了场漂亮仗。
与产业结构优化并行的,还有区域结构的日趋协调。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促进区域农业统筹发展,明确划分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立足全局的顶层设计,为我国农业区域协调布局立起了四梁八柱。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玉米种植大户丁桂琴去年调减1000亩玉米改种青贮饲料,“看今年的收成,我肯定走对了路。”丁桂琴的土地,正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区,按照规划,这一区域应调减籽粒玉米种植,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生产规模。无疑,农业区域布局的日益协调,靠的正是千千万万个丁桂琴。
产业结构逐渐理顺,产品的有效供给也在提升。地不分南北,时无论冬夏,总有新鲜蔬菜瓜果摆上老百姓的餐桌。有人感慨,食材太丰富,吃都吃不过来。也有人担忧,蔬菜是否新鲜,肉奶是否安全?这种感慨和担忧,正是总量充足与结构失衡的写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产出来、管出来”两只手更加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大批创建,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高,“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基地大量涌现,为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拿国人一度要远渡重洋去购买的奶粉来说,用老眼光看待国产奶粉的人们需要摘掉有色眼镜了。去年的中国奶业D20峰会上,中国乳制品行业在国际上频频斩获大奖的消息令人振奋:君乐宝奶粉获得欧盟食品安全全球标准A+级认证,现代牧业已连续三年蝉联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飞鹤婴幼儿奶粉同获金奖。这些奖项是民族奶业生产体系改革的见证,也是以协调发展理念实现农产品供需结构优化的勋章。
中国画泼墨挥毫讲究山水交融,若无山的厚重,则水变得随意,若无水的灵动,则山显得呆板。农村经济社会图景同样须产业融合,没有第一产业,就丧失了根基;没有二三产业的生机,就没有了活力。
有这么一组数字:截至2016年底,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标志着我国已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4亿人次,从业人员850万人,预计经营收入达到4800亿元,同比增长8%。久在城市里,复得返自然,乡村生活方式正广受追捧。
这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沉甸甸的成绩单。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农民收入来源无外乎务农耕田和外出打工。这一“畸形结构”当时只道是寻常,事实上却对农民可持续增收构成不小风险。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影响,农产品价格和务工收入增速“双下降”,而农民收入增速却连续7年跑赢城镇居民,这其中,协调融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式功不可没。特别是各省市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一大批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竞相涌现。
在重庆,协调理念引领七大特色产业链舞动巴渝:一杯橙汁、一碟小菜、一条鲜鱼、一块牛排、一味黄连、一叶香茗、一罐辣酱,2016年七大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40亿元……
在河南,“国人厨房”一词标注着这个中原大省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扛鼎地位:中国人每食用两根火腿肠,就有一根来自“双汇”;每两个速冻水饺,有一个来自“思念”;每五个汤圆,有三个来自“三全”……
在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已跃升全省第一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大基地、大园区,“四个一批”工程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极。潜江小龙虾卖火了,一起火的还有“虾稻共作”的种养殖模式;福娃糙米卷广受认可,一同受到认可的还有镇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福娃模式”……
去年9月,农业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旅游+”首度写入其中。这是顺应城市人“看山望水记乡愁”需求而催生的产业,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融合化、协调化的产物。如今,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仲秋到田间去采摘,一年四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题不断、好戏连台。
太姥山麓,溯蜿蜒清澈的九鲤溪而上,望见白墙黛瓦处,就是福建省宁德市赤溪村,波澜壮阔的中国反贫困事业就是在此掀开了大幕。如今的赤溪村,生态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村民们靠乡村旅游业书写了“至贫能富”的赶超样本。
视线北移,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年贴着身家性命按下“红手印”的严金昌,如今也办起了农家乐。改革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过去3年,小岗村累计接待230万人次。73岁的老严,在产业相融的合力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增收力量。
正在农村涌起的“双创”浪潮带来了新业态的井喷,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采集、农业投资金融等此前难以同传统农业相融合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部一项调查显示,54%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活动中运用了网络等现代手段,80%以上从事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的项目。
甘肃礼县,国家级贫困县,去年9月5日,在阿里巴巴“礼县苹果促销活动”中,有一位叫康维起的年轻人守在自己的网店页面前,不到两分钟就收到16000个订单,随后两天,为当地农民卖出了30多万斤的苹果。
山西晋中,晋商故里,“80后”农民任永清将中国最古老的“五谷杂粮”故事讲给摩根斯坦利等国际投资机构,把先进的食品生产工艺引入传统行业,成功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让“粗粮快饮”飞出巍巍太行。
中国音乐讲究琴瑟和鸣,五音和谐,曲词和韵。三农事业也须农业结构合理、农村产业融合、农民主体协同,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倒计时阶段。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忙于春耕的“386199部队”将“谁来种地”的时代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当村庄中最有活力的年轻人、最有知识的读书人、最有本领的手艺人和最有头脑的生意人离开土地涌向城市,农业农村向前发展的动力何在?
动力正蕴藏在新型经营主体协同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之中。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他们来自于这片土地自我生长的力量,或从传统小农户中分化、成长,或是农户联合合作而成,这个以农业为职业、以乡村社会为基本经济发展空间的群体,让农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与城市各美其美。
截至2016年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80万个,其中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79.4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4.4%。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不断丰富、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内涵式发展迈出联农带农的新步伐。
在展现着现代农业宏大气魄的“北大荒”,赫赫有名的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干了件大事——联合177家合作社成立了黑龙江最大的龙联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在200多万亩的经营土地上,上百个不同品类的农产品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标准,冠以同一个品牌“龙哥龙妹”,抱团打天下。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田娘农场的创始人高健浩面对李克强总理的“田头问计”,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之道:“服务要大块,管理要小块,以家庭为主。”田娘农场上的合作社为80多个家庭农场提供全套农事服务,家庭农场负责对适度规模的土地精耕细作,龙头企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稻米。
数据显示,荷兰90%以上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农民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法国超过一半的农民受过2到3年的职业培训。201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育数达1270万名。日前出台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这一数字将在2020年达到2000万,正面回答着“谁来种地”的问题。
与此同时,以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群体为主力的新农民返乡创业的热潮悄然兴起,创业创新的星星之火以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势正在点亮广袤的田野。
跳出“农门”的河北正定县农村娃王永波,大学毕业后扎根滹沱河畔,建起了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靠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和全新的营销理念,闯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致富路。在他的感召下,三里五乡的近百名大学生纷纷回乡创业。在号称“打工第一县”的四川金堂县,近年来引凤回巢,如今成了闻名的创业大县,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人数是过去外出农民工的2.4倍,一条条创业大街正在形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这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作用不可低估,规模还将壮大,是巨大的发展红利,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发展的过程,正是解决一个个矛盾、调节一次次失衡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对协调、平衡之美的无尽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稳则稳,宜调则调,稳住了粮食生产能力,才为调结构争得了空间,赢得了底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市场、政府“两只手”协调发力,才能破解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困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着眼全国一盘棋,从顶层设计开始发力,抛却“一亩三分地”的思想局限,才能实现整体布局的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丢掉乡村之美,才能在和而不同中实现城乡美美与共。
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消彼长与此强彼弱的矛盾、发展过快与发展过慢的“不平衡”状态一样长期存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必须秉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对和谐的追求中不断扬弃,从一个平衡走向下一个平衡,我们终将走向伟大三农事业的美好未来。
农民日报“五大理念新实践”编辑部文章(三):运筹中国三农的平衡大局
发布时间:2017-03-01 点击次数:3421
推荐产品更多>>
-
汽油动力土壤采样器
汽油动力土壤采样器采用汽油发电,用于土壤取样快速简便,使用安全可靠,振动小、油耗低、作业效率高,大幅减免了土壤取样人员的劳动力。
- 直链淀粉测定仪
- 手持式土壤重金属检测仪
- 粗纤维测定仪
- 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
- 数显糖度计
- 果蔬呼吸测定仪
- 农药残留速测仪(8通道)
- 植物病害检测仪
- 土壤ph测定仪
- 作物冠层分析仪
最新案例更多>>
- 海宁马桥:在万亩良田有你看得到的未来建设未来农场,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 海宁马桥:在万亩良田有你看得到的未来
- 打造“育种加速器”,托普云农携手南繁研究院共建种业创新中心植物舱
- 育粮种,满粮仓丨托普云农助力博白建设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
- 托普云农助力绿色农田建设,探索萧山乡村未来
- 图像拍拍就能对农作物虫害了如指掌,托普云农怎么做到的
- 衢江防返贫有妙招 监测预警见实效
- 托普云农科技赋能为吉林黑土地“加油”
- 威宁县蔬菜产业大数据云平台:“新帮手”让威宁蔬菜产销省力又省心
- 宁波海曙海曙“无人农场”:解放农户双手,让农业更“智慧”
- 智慧服务,便民惠农 托普云农“亲农在线”助力仙居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