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在农业方面,重点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对我国农业经济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后做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和中央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农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粮食产量从2013年开始迈上6亿吨台阶并保持稳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并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供给充足,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然而,增长背后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突出表现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一边是粮食大量从国外进口,一边是国内丰收的粮食进了仓库。导致出现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粮食价格,如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平均价高出35%-50%,直接导致了粮食进口增加。据统计,2015年中国国内粮食产需缺口为500亿斤,而实际进口了2500亿斤。多进口的粮食又与国内粮食抢占市场,导致国内粮食只能成为库存。
“三量齐增”的实质是粮食供需矛盾,虽是市场现象,但问题的症结来源于政府。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即启动该政策,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而现实的情况是,粮食年年丰收,价格始终上不去,而农民的种粮成本如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农资农机等生产费用却年年上涨。为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只能把粮食最低收购价逐步抬升,从而拉大了与实际粮价的差距,同时导致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加大了粮食进口的压力。
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从供给侧出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在粮食生产上调结构,降产能,去库存。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虽然目前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但政府的价格支持政策扭曲了真实价格,造成了福利损失,需要从政策端进行调整,如可将粮价的直接补贴转为间接补贴,使价格回归;二是改革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市场反馈,掌握调控力度,防止调控过度。例如,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要求5年内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5000万亩,但据统计数据反馈,仅今年一年时间就调减了3000万亩,这显然是政策推动下调整过度的表现;三是粮食“去库存”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要搞行政推动,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消化库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