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亩的大棚,只要2个人就能管理;每寸土壤的下方都安装了高科技的传感器;土肥不足时,系统会发出指令,自动补足肥水……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智慧大棚正在福建泉州德化县三班镇的奎斗村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有望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山地智能温控大棚。
百亩大棚实现无人值守
走进正在建设中的大棚内,它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高大上”。占地250亩,高近10米,全钢结构的支架,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它的不凡。“这可不是它的全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后,我们会引进全套控制系统,这里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农业智能工厂。”这片大棚的所有者、德化县道畋智慧农业科技公司现场负责人陈军辉笑着说。
陈军辉表示,大棚将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每寸土壤下方架设传感器,并在一定区域内设置控制中心。“通过控制中心,系统会自动识别每个地块的水分和肥力情况,并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土壤感应器来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陈军辉举例说,比如某块土壤的肥力不足时,土壤下的感应器会发出报警,系统识别后会传达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则根据设定的程序,传达作业量到土壤附近的水肥设施,自动进行土肥补给。
“不仅供肥中心是全自动管理,浇水设备也分为上下两套,上面是喷灌,地下是滴灌,都是智能化的;大棚上则装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实时监控棚外天气,以及棚内温度、湿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系统能够感应到细微变化,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并发出警报。”陈军辉告诉记者,在这样一个大棚里进行农业生产,将改变传统的农事活动,种地再也不用“看天吃饭”。此外,人工也节省了很多,近百亩的大棚只需要2个人进行管理,甚至可以实现无人值守。
陈军辉表示,这片智能大棚于去年开始建设,再过几个月就能够建设好,建成之后将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山地智能温控大棚。
开启泉州农业新时代
智慧大棚之所以能够实现无人化、自动化,依靠的是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据悉,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通过各类传感设备而建立起来的,实现物与物之间信息传输与交流的信息网络。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则是智慧农业的一大表现。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在泉州,对于农业物联网的使用,并非只有道畋一家,在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养殖等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示范企业。
“采用高标准自动化灌溉系统,即使是远在外地,也可以知道林地里的砂糖橘是不是‘口渴’了。”永春湖洋镇东泰芦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义勇也把物联网应用到现代农业中。“通过物联系统,可以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水肥自动化灌溉系统,管理人员在管理区监控中心或异地,能够直观监视或远程控制灌溉施肥情况。”郑义勇称。
南安绿亿食用菌种植公司相关人员也表示,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用菌种植中,通过控湿传感器、控温传感器等设备,收集食用菌生长时的实时数据,并根据设置指令自动作出反应。“食用菌‘口渴’了,信息会反馈到自动喷淋设备,设备就会开始喷淋。”而应用物联网技术,既确保食用菌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又解决了菇农不能随时照看食用菌生长情况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加入到物联网大军当中,“智慧农业”将开启泉州农业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