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2016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下)

2016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下)

发布时间:2016-04-07 点击次数:4946

马铃薯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病虫在西南、西北、华北等主产区中度偏重流行,预计发生面积近9000万亩次。为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病虫防控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占防控面积的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防控对象

依据马铃薯不同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特点,确定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四病三虫”为重点,兼顾环腐病、疮痂病、青枯病、豆芫菁等病虫为防控重点对象。

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力争将马铃薯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下。

防控技术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西南及武陵山种植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兼顾青枯病、疮痂病、蚜虫等病虫。

西北种植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兼顾环腐病、疮痂病、蚜虫等病虫。

华北种植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疮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蚜虫,兼顾青枯病、地下害虫。

华东、华南种植区:包括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蚜虫,兼顾病毒病、青枯病、地下害虫。

东北种植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蚜虫,兼顾病毒病、地下害虫。

(二)重点防控技术

    1.晚疫病

苗期:(1)推广抗病脱毒种薯。(2)种薯处理。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的,切刀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种块可选用噁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拌种,旱作区可用马铃薯专用浸种剂加上述两种药剂混合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3)健身栽培。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生长期:(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2)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确定防治最佳时期。(3)中心病株处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将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霜脲·锰锌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4)流行期药剂控病。依据预警系统监测结果,从现蕾期始间隔期7天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田间见病后,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噁唑菌酮·霜脲氰、霜脲·锰锌、锰锌·氟吗啉等药剂喷雾防治2~4次,施药间隔期5~7天,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效。(5)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或醚菌酯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贮藏期:入窖前剔除病残薯,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贮窖。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不高于75%。

2.早疫病

(1)农业防治。选用早熟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异菌脲、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

4.黑痣病

(1)农业措施。选用干净无病种薯播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最好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外较远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2)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播种时薯块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异菌脲)加滑石粉拌种,拌匀后直接播种。B.垄沟施药。播种时用醚菌酯悬浮剂(或异菌脲)进行沟内施药,使药物均匀附着在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C.苗期叶面喷雾。苗期用醚菌酯悬浮剂进行叶面喷施。(3)生物防治。用木霉菌或双核丝核菌生物药剂,发病期喷雾防治1~3次,或播种时用木霉菌拌种,可减轻发病。

其他土(种)传病害防治方法可参考黑痣病。

    5.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1)农业措施。A.秋季深翻地,减少越冬虫源。B.清洁田园。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带出田外处理,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2)物理措施。诱杀成虫,田间安放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地下害虫成虫,控制虫源基数。(3)化学防治。A.拌种。可选用辛硫磷拌种。B.播种、苗期毒土处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辛硫磷、氯氟氰菊酯、氯吡硫磷、敌百虫等与适量土壤、细沙拌匀沟施,或拌入底肥中,苗期顺垄撒入土表。C.灌根。用辛硫磷、噻虫嗪等药剂,在苗期结合灌水灌根。(4)生物防治。可选用苦参碱、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播种时土内施药或苗期灌根。

6.二十八星瓢虫

(1)农业措施。在成虫产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块。(2)化学防治。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可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叶背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

7.蚜虫

(1)农业措施。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2)黄板诱杀。针对迁飞性蚜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3)药剂防治。用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等药剂,加少量洗衣粉提升防治效果。

五、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马铃薯现蕾期至开花期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保护地蔬菜

保护地蔬菜害虫种类多,常年发生的主要有粉虱、害螨、蚜虫、蓟马等4类害虫,一般造成损失3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产。由于保护地特殊的栽培环境,化学农药降解难度大、污染严重。生物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替代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5%以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0%以上,提高蔬菜品质。

防控策略

针对保护地蔬菜害虫发生特点,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取“提前预防、压前控后”的防控策略,以农业措施、物理隔离和生态控制等减少虫源基数技术为基础,天敌昆虫释放和生物农药应用为主,将害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南、北方保护地设施蔬菜生产的害虫防控,要求设施内的温湿度、光照和密闭性控制良好。

主要生物防治技术

(一)利于天敌昆虫释放的虫源基数控制技术

1.清洁田园: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时拉秧清园,彻底清除残枝、落叶、根等,集中棚外深埋或沤肥。

2.生态保护天敌:棚间空地种植芝麻、苜蓿等有利于天敌昆虫繁衍的植物。

3.安装防虫网:在棚室上、下放风口和入口处安装40~60目防虫网,阻隔害虫侵入。

4.棚室消毒:覆盖防虫网后,密闭熏蒸或药剂均匀喷洒墙壁、棚膜、缓冲间1~2次。夏季休棚时,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焖棚7~15天。

5.土壤消毒:种植前15~20天浸泡土壤(水至土面5~10cm)进行厌氧处理,同时均匀撒施0.5~1kg/亩石灰进行消毒或药剂处理。

(二)天敌昆虫释放技术

1.害虫监测。定植后采用色板监测或目测害虫种群发生情况,发现害虫即可开始防治。

2.释放技术2.1粉虱类

天敌品种:丽蚜小蜂、斯氏钝绥螨、小黑瓢虫和烟盲蝽。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天释放,丽蚜小蜂按20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5次;斯氏钝绥螨按10000头/亩,隔20~3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小黑瓢虫按2000头/亩,隔20~3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烟盲蝽按1000头/亩,隔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

2.2害螨类

天敌品种:胡瓜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后10~15天释放,胡瓜钝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000~10000头/亩,间隔25~30天后再按20000~30000头/亩释放一次;智利小植绥螨按3000头/亩,隔15~2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次。

2.3蚜虫类

天敌品种:食蚜瘿蚊、瓢虫、蚜茧蜂。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天释放,食蚜瘿蚊按200~3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瓢虫(卵)按20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蚜茧蜂按3000~5000头/亩,隔10~15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

2.4蓟马类

天敌品种:东亚小花蝽、胡瓜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天释放,东亚小花蝽按300~4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4次;胡瓜钝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10头/株,20天后按20~30头/株再释放一次。

(三)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作为天敌昆虫释放技术的补充,当保护地害虫发生量较多、天敌控制作用暂时不足或失效时使用。使用时注意避免生物农药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

通常在害虫点片发生或盛发初期施药,可选用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杀虫、杀螨剂。粉虱类可选用矿物油、球孢白僵菌和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藜芦碱、浏阳霉素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等药剂。
柑橘橘大实蝇

为做好2016年柑橘大实蝇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实蝇危害,切实保障柑橘产业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6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柑橘大实蝇不大范围扩散蔓延。

防控策略

采取分区治理、分类防治、联防联控的防治策略,加强柑橘大实蝇发生期监测,重点应用成虫诱杀、捡拾落果和虫果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防控措施

(一)重点防控区域

以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的柑橘主产区及其他柑橘大实蝇重发地区为防控重点区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成虫回园监测。采用挂瓶法、点喷法等方法监测成虫回园始期,准确确定防治时期,做好分类指导,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2.成虫诱杀。根据监测情况,在柑橘大实蝇羽化始盛期至盛末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期间诱杀成虫。(1)挂瓶(诱捕器)诱杀。对于虫果率3%以下的果园,可采用糖醋液等食物诱剂挂瓶(诱捕器)诱杀成虫,每亩悬挂8~10个,每7天换1次诱剂。(2)点喷诱杀。对于虫果率3%以上的果园,使用蛋白饵剂点喷柑橘树冠叶片背面,每亩喷10个点,每点0.5平方米,或糖醋液每亩喷三分之一柑橘树,每株树喷三分之一树冠。每隔7天喷药1次,蜜橘类一般要喷3~5次,椪柑类和橙类一般喷4~6次。

3.捡拾落果与虫果处理。捡拾并处理虫果对控制翌年害虫基数作用较大。(1)捡拾落果。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定期捡拾园中落果,并摘除未落的虫果,每7天一次。山坡果园在坡下挖浅沟拦截虫果收集。打蜡加工厂、零散交易点及无人管理橘园虫果收集后集中处理。(2)处理虫果。捡拾和摘除的落果就地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密封闷杀。约7~10天后虫果内幼虫死亡,烂果埋入土中作肥料,虫果处理袋可重复使用。也可将收集的虫果,送往虫果处理池中浸泡灭杀,或喂鱼、喂猪。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4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