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中国推进粮食价格改革 破解“三高”怪现象

中国推进粮食价格改革 破解“三高”怪现象

发布时间:2016-02-02 点击次数:5128

  日前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专家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将推动粮食价格机制改革,让粮价回归市场,这将有助于破解当前中国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的“三高”怪现象。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粮食总量达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中国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实行托市收购政策,粮食库存居高不下,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中国粮食库存量达到历史新高,但进口量同样也不断创新高,这是不正常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与国际粮价呈现出价格倒挂、粮食主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而粮价倒挂主要是因为实行多年的托市收购政策。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介绍,中国上一轮粮食改革始于2004年,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走市场化道路,但对重点短缺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以保护种粮积极性。实施范围一开始是早籼稻、粳稻,2006年扩大到小麦,后来又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不管是最低收购价还是临时收储政策,都是一种托市收购,由国家来托底。
  2014年之前,中国三大主粮的收购价格都呈现出年年提高的趋势。以玉米为例,2008年在黑龙江省,玉米临储价格为每市斤0.74元,而到了2014年达到每市斤1.11元。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表示,托市价格连年提高,直接助推了粮价上涨,下游深加工企业怨声载道,大幅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口冲击严重,玉米体系内忧外患。
  中国国内粮价上涨,国际粮价却下降趋势明显。叶兴庆说,过去制定的包括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等在内的调控办法,都是在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背景下建立的,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没想到粮价每年都提升,国内市场价格越来越高,而国际市场粮价却逐渐下降。
  在上述背景下,虽然中国国内玉米产量不断增长,但是进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断增长,中国自己生产的玉米没有价格竞争优势,不得不进了仓库,现在玉米库存可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从中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二者均表明中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迫切性。”李国祥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局局长程国强认为,在托市收购政策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扭曲影响,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形成农产品生产的消费导向。
  实际上,在发现托市收购政策存在严重问题之后,2014年中国已从大豆和棉花入手,推进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目标价格重要内容就是价补分离,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补贴直接给生产者。此外,2015年中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到每市斤1.0元。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粮食改革的原则思路就是坚持实行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同时对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价格和补贴分离的办法。
  多位农业专家表示,下一步中国将推动粮食价格机制改革,让粮价回归市场,价补分离的办法是将有助于破解粮食“三高”叠加现象,既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能完善农业保护政策。
  来源:新华社

微信扫一扫 资讯早知道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4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