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耕地质量保护策略应多元化

耕地质量保护策略应多元化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次数:2044

    我国幅员辽阔且地形复杂,从南到北纵贯7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横跨4000米高差,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如此多样化的本底条件下,我国耕地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既有雨热同期、风调雨顺下的雨养农业,又有完全依赖灌溉的绿洲农业;既有高度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的连片农场,又有错落有致的细碎梯田;有的耕地土壤肥沃,“一两土二两油”,有的耕地却土壤贫瘠或退化严重。这些多样化特征决定了我国耕地质量存在悬殊的内在差异,具体耕地质量保护策略绝不能“一刀切”。
    耕地生产力的形成有赖于气候、土壤、环境、技术四大基础条件的共同作用。其中,光、温、水等气候条件是决定区域耕地质量水平的基准因素,也是农作物生长的“能量源”。从这个视角来看,稳定南方、沿海耕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其气候资源是耕地保护的重要职责。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加工厂”,疏松透气、养分充足、微生物种群丰富的土壤更有利于提升耕地产能。环境条件是耕地利用的“警示灯”,大量农药投入会严重破坏农田生物多样性,重金属元素等各类污染物扩散富集到耕地中不仅会降低农作物产量与品质,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耕作技术条件是人类利用耕地的方式、方法与工具、设施的集合,是提升耕地产能的“催化剂”。在当前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农业劳动力大量析出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耕地集约化利用,建设集中连片、高度机械化、灌排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对维护粮食安全,抑制耕地“非粮化”与“边际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既要充分发挥“能量源”“加工厂”与“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又要重视“警示灯”的变化。
    我国耕地质量存在五种内在结构性差异,灌溉区与雨养区、山区与平原、清洁与污染、一熟与多熟、技力与地力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差异悬殊。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干旱缺水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2%,其中完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耕地达4100万公顷。雨养农业区与灌溉农业区之间、旱区雨养农业与湿润区雨养农业之间在作物品种选择与潜在产量、水资源承载力、蓄排水设施需求等多维度差异悬殊。同时,区域性积温条件差异,造就了我国多种熟制并存的局面,地区间熟制的差异直接引起粮食产量的悬殊差异,进而影响耕地资源质量。另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公布,我国山区县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4。山区土壤发育因坡度、坡面差异而不均衡且土壤厚度较薄,更易发生水土与养分流失,受滑坡等自然灾害损毁风险也更高。山区耕地受地形影响难以开展连片规模经营,机械化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且农业劳力成本更高。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堪忧,不同区域耕地污染程度不同,这也需要因地制宜地去解决土壤污染不可逆、治理困难等问题。此外,耕地产能受技力和地力两方面共同作用,不同地区也差别较大。技力因素即耕作技术与设施条件,地力因素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有的地区地力良好,却因为技力不足而难以挖掘生产潜力;有的地区过分强调施技,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大幅下降、耕作层变薄变硬。因此,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厘清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内在结构性差异,形成“既施技又养地”良性循环。
    综上可见,我国在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气候、土壤、技术和环境等基础条件的差别,深刻认识我国耕地质量的内在悬殊差异,找准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此细化耕地资源质量条件组合类型,有针对性地构建最严格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冠军与全国平均单产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耕地的地力和技力都有提升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关注粗放利用对耕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利用对耕地资源的损耗,发展用养结合的耕地保护策略,通过合理建设、保育来提升和维护耕地资源质量。【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叶思菁】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4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