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尽管已是金秋时节,太阳依然火辣辣地照在玉米地里。
塔城市阿不都拉乡五户村种植大户邵新民,坐在玉米收获机上,看着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幸福的笑容溢满黝黑的面孔。
“多亏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啊,玉米亩产量能达到1.2吨至1.3吨,而以前亩产量才有700公斤至800公斤。有了这个技术,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劳动也轻松了。”邵新民说。
1977年起,我区开始引进喷灌、滴灌技术,截至去年底,我区(包含兵团)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已接近4000万亩,居全国之首。
连续8年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的瓶颈。2008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大力推进。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局部灌溉施肥,能将水和肥送到每一棵作物根部,使作物得到所需水量和养分,灌水和施肥比较均匀,实现分次、多次、局部高效给水施肥,在用量、时间和空间上的控制更加精确,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有效节省水分和肥料。
8年间,全区累计筹资100多亿元投入农业高效节水,农户新建高效节水设施的财政补贴从每亩100元逐年递增到300元。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力推广,使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得到提高,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
正如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总农艺师丁英所言,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天山南北各族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也改变了新疆农业的传统用水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了新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精准化、标准化、合作化进程。
丁英说,膜下滴灌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流和水滴,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水方式,是精确控制水量的局部灌溉,实现了按作物需水规律适时适量灌水,提高了田间水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水的无效损耗,灌水均匀度可达90%—95%,与传统沟灌相比较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0%以上;滴灌施肥的氮肥利用率由地面灌溉施肥的30%提高到70%至80%,磷肥由20%提高到30%至40%。
水分肥料利用率都提高了
邵新民家共种植耕地300多亩,200多亩玉米和100多亩小麦。2013年开始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以前大水漫灌,一亩地需要用水400立方米—500立方米,并且地势高的地方浇不上水,地势低的地方又积水过多,造成农作物死亡;现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水被分成细细的水流或水滴,直接浇到玉米的根部,大大提高了浇水的精准度,节约了用水量,一亩地用水200多立方米。”邵新民兴奋地说,以前大水漫灌时,300亩地一年共需水费2000多元;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300亩地一年水费1000元左右,节约一半成本。
除了节约水费,还可以节约浇水的劳务费。“以前浇水需要雇四五个人,一年下来劳务费就需要5000元左右;而现在浇水只需要自己一个人拧拧阀门就行了,浇水的劳务费也省了。”邵新民说。
虽然已过去多年,但博乐市小营盘镇乌兰克日木村村民陈金林仍然忘不了当年端着盆子在地里撒肥料的艰辛:“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农民浇地都是大水漫灌,快轮到自己浇地时,提前几个小时把化肥撒到地里。”
2012年,陈金林开始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尝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肥料被装进肥料罐里,水流过肥料罐,顺着滴管被直接送达玉米根部,施肥精准极了,不用机械施肥,更不用人工在地里跑着施肥了。
“以前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只施肥一次,一亩地施肥40公斤。现在则是在玉米的幼苗期、拔节期、结穗期等三个关键时期施肥三次,每亩地节约肥料10公斤到15公斤。”陈金林说。
除了施肥,就连打农药也省事了。陈金林说,现在打药也可以把农药放在肥料罐里,用水把农药冲到地里。“以前打药,都是我们背着喷雾器到玉米地里人工打药,药水从喷雾器里流出来之后,打湿了身体,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综合收益成效显著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农业综合收益。“这项技术按作物生长需求供水供肥,作物根部疏松,形成良好的水、肥、气、热小气候环境,为作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且在作物成熟期调控田间湿度,可有效减少烂铃与烂果。”丁英介绍。
这种技术,可以使作物从播种、出苗开始就得到适时、适量的水分和养分,作物各类生长指标得到优化,可增强抵御不良气候条件的能力,保证作物稳产高产。
“采用管道输水和局部灌溉,减少了病虫随水流动传播路径,可有效地抑制病虫害发生,地面干燥部分无湿润环境滋生病菌及杂草,比常规地面灌溉可节省用药。”丁英说。
谈起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好处,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仁聚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王宁说:“这项技术带来的农业节本增效意义太大了,用水比原来节约50%,棉花产量也提高了,还是现代农业技术好啊!”
王宁种植2000亩棉花,去年开始全面使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使用这项技术之前,棉花亩产量在250公斤—280公斤,而现在则达到350公斤—420公斤。
以前大水漫灌,需要在地里打埂子,挖水渠,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现在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之后,埂子没有了,水渠也没了,耕地面积增加了10%,土地使用效率提高了。
“现在犁地、耙地、采摘等环节都可以使用大型机械,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量也大大减少,种地的成本也降低了。”王宁说。
丁英说,通过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我区已形成适合干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节水模式,形成了具有干旱区特点的微灌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形成了农民用水协会、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基本适应滴灌水肥一体化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