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寿光:好生态才能种出好蔬菜

寿光:好生态才能种出好蔬菜

发布时间:2016-04-29 点击次数:4827

  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30多年来,寿光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了84万亩,而连年高负荷的大棚生产造成了土壤酸化板结、蔬菜秸秆量大难以处理、地膜残留污染等产地环境问题。
  为此,寿光下大力气建设“沃土工程”、推行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构建起肥沃、安全的蔬菜产地环境,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保障“菜篮子”的安全。
  “沃土工程”恢复大棚土壤生态
  蔬菜大棚生产长期的大水大肥造成了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盐分越来越多,有机质含量降低、活性微生物减少,种出的“瓜没瓜味、果没果味”。“更严重的是,土壤的失衡导致病虫害也不断增多,再加上大棚里温度高、湿度大、不透风,病虫害治理难度更大,农药越打越多,而根结线虫简直‘无药可救’。”寿光市植保站站长巩玉升说。
  为此,寿光市从2014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连续七年,重点实施“设施蔬菜沃土工程”“根结线虫病防治工程”“绿色植保工程”,大力推广微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技术、专业防治根结线虫的高效低毒农药及绿色植保控害技术。力争到2020年,设施蔬菜土壤有机质提高到1.8%以上,设施蔬菜根结线虫控制面积达到80%以上,目前完成改良面积4.6万亩。
  记者来到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科技示范户李保先家的彩椒大棚里,绿油油的秧上挂满了红艳艳、黄澄澄的彩椒,长势甚是喜人。“土好了,菜长得就好,病虫害也会减少。”李保先认为“沃土工程”是关键。他用的是政府推广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和生物有机肥,含有足量的微生物和有机质,具有抗病防治线虫等作用。同时由于增加土壤有益菌数量,还能够促进根系发育和对养分的吸收,蔬菜长得“壮”抵抗病害能力就强。现在大棚的土壤松软多了,也能见到蚯蚓了。
  “当然了,只施生物有机肥彩椒产量上不去,化肥还得用。”李保先说,不过我已经改变了以前化肥冲施的习惯,改用水溶肥进行滴灌。种大棚10个月需要施化肥20次,以前冲施1亩地需要700公斤,现在滴灌1亩地只用100公斤,减了6/7,可省了不少化肥钱。但是一个大棚要用两吨生物有机肥,1吨要848元,每吨政府补贴300元。虽然这样算下来肥料投入成本比以前还要稍高一点,但土壤不酸化板结了,彩椒产量高,打的农药也少了,总体肯定是更划算的。我这一棚彩椒已经卖了14万元,还有两茬,今年估计收入能达到20万元。
  “沃土工程”恢复了大棚土壤生态,李保先到整地闷棚时就轻松多了,不像以前那样搞土壤熏蒸,费时费力。现在只需要在8月份把大棚密封起来,产生的高温可将空气和地表病虫害杀灭,而土壤深处的根结线虫用上政府推荐的高效低毒农药就可以杀死,再也不用担心了。
  蔬菜秸秆回收变废为宝清洁乡村
  寿光市作为我国最大的蔬菜产地,2015年产蔬菜达到450万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106万吨的蔬菜秸秆。每年七八月份,到了大棚蔬菜拔园的高峰期。蔬菜秸秆在路边被随意丢弃、焚烧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污染环境、破坏土壤肥力,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俺们知道秸秆焚烧乌烟瘴气、堆在路边又臭气熏天,但是秸秆量太大,没法子处理。”纪台镇曹官庄村村民李凡杰说。
  在今年的寿光市农村工作会议专门强调将蔬菜秸秆回收处理作为优化农村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通过政策扶持,已建起了8个大棚垃圾处理项目,探索推广了蔬菜秸秆固化、秸秆有机肥、秸秆沼气等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农户垃圾分类、企业收集运输、多种模式并存、资源循环利用”的体系,每年可处理蔬菜秸秆50万吨。预计到2016年底,寿光农业固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纪台镇王辛村试点实施的秸秆高温碳化项目,主要是利用先进的高温碳化技术将蔬菜秸秆转化为木炭,整个生产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日处理大棚蔬菜秸秆垃圾1000吨左右。大部分经初加工粉碎后作为生物燃料供给发电厂,少部分经过进一步粉碎、烘干、高温炭化后,制成木炭,初步测算去年总加工量为2万吨。
  洛城镇董家营子试点实施秸秆有机肥处理技术,建设有温室蔬菜秸秆破碎系统、好氧发酵堆肥菌剂(EM菌)生产系统、蔬菜秸秆有机肥发酵系统、有机肥筛分包装车间等生产设施。生产基地利用蔬菜秸秆生产有机肥料,年处理量6万吨,年产优质生物有机肥2万吨,是国家蔬菜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洛城街道浮桥村试点实施大型秸秆沼气处理技术,通过处理该村蔬菜秸秆和附近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的沼气供浮桥村农户作为生活用气燃用,工程运行产生的沼渣可作为有机肥料,沼液可灌溉农田,实现了生态的循环利用,预计年处理畜禽粪便3000吨,蔬菜废弃物7000吨,年产沼气约233.36万m,年产沼液肥7993.5吨,年产沼渣肥657吨。
  可降解地膜告别田间白色污染
  近些年,寿光的菜农们会在大棚里的地面铺一层黑色地膜,减少地面返光,以抑制杂草生长。“虽然这样会让地面温度稍低,却减少人工和农药,所以用的人越来越多。”李保先说。但是菜农在拔园整地是不可能清理得很干净,残留地膜越来越多肯定是会破坏土壤的。
  今年,寿光在全市12个镇(街道)的主要种植设施蔬菜的村庄、蔬菜合作社及蔬菜种植园区推广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计划推广面积33333亩,每亩农膜使用量2.5公斤,辐射带动使用面积达到项目实施区域面积的85%以上。目前项目已经推广23333亩,使用效果良好,预计于4月中下旬完成推广工作。
  同时,寿光也在北部地区推广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那里农民多以种棉花为生,以覆膜播种,地膜每年用量都很大。“这些地膜秋收后用耙地机清理出去,但有不少都碎在地里,捡不出来。清理出来的只能堆在地头烧掉。”营里镇央子村文书张效无奈地说,不过去年村里开始试点推广可降解地膜,政府补贴一半后11.75元/斤,与常规地膜价钱差不多,韧度也差不多,到10月份开始老化降解成为腐殖质、水和二氧化碳,农民相当认可。
  其实,在非蔬菜种植的大田地区推广可降解地膜不仅仅是保护耕地质量,也是为寿光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考量。“寿光蔬菜产业升级时首要任务是全力推进‘两改’,即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进一步扩大蔬菜大棚种植面积。因为‘一亩菜20亩粮’,初步估算寿光还有11万亩耕地适宜种植蔬菜。如果全部建成大棚,每亩至少增收2万元,每年全市农民将直接增收20多亿元。”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认为,推广可降解地膜保住肥田沃土,为蔬菜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2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