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物联网“联姻”农业,如何结出“幸福果”?

物联网“联姻”农业,如何结出“幸福果”?

发布时间:2016-09-20 点击次数:3807

  “十三五”期间,宁波将以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信息化“四个重点”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绿色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一个重要抓手就是集中发展一批“互联网+农业”模式,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智慧农业云平台,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近年来,我市不少设施农业基地陆续引入一些物联网技术,用信息化控制来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这也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了基础。
  当物联网“联姻”农业,这对个性迥异的“两口子”过日子合不合得来,能否“落地生根”?最近,记者走访了市内部分设施农业基地,一探究竟。
  物联网让农业生产更简单、轻松
  镇海区庄市街道的繁荣果蔬实验示范场的大棚里,棚顶上吊有一个个喷头,下面的田垄边放置着细长的滴灌管道。摁下电源开关,细密的水珠“从天而降”,让果蔬喝个饱。
  场长郑荣希说,大棚里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与信息采集器相连接。电脑检测到环境数据的变化,会自动提示启动喷滴灌设备,给作物浇水、施肥。此外,通过大棚里的高清摄像头,他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实时查看作物生长状态,并进行远程控制。
  在繁荣农场,这样的智能化大棚已经有100亩,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另外,还有500亩大棚安装了手控喷灌设备。
  郑荣希说,改造这些智能化大棚,前后花了130多万元,三年用下来,效果不错。以往靠人工抬着水管,把这100亩地浇一遍水,要20个人,耗时10小时,“现在只要配一两个人,闸刀一合,四五个小时就搞定”。算下来,不仅人工节省了三分之二以上,节水达60%,而且浇水、施肥均匀,果蔬长得更好,卖相也更漂亮。
  “现在人工太贵了,雇个工人,一天工资至少150元,还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郑荣希说,他仔细算过,这套智能化设施四五年能收回投资成本,从长远看,还是划算的。
  在宁波,像这样采用自动监测的水肥浇灌一体化技术,最近两三年中,已在几十个果蔬种植基地使用,但普遍规模不大。而在江北慈城镇三勤村的宁波大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则将物联网农业做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达到工厂化生产的水准。
  在这个无土、立体化栽培的“植物工厂”中,仅靠一两个人就能全面管控3000多平方米玻璃温室里的作物生长。除了栽苗、收割需要人工操作外,作物生长管理全部交由电脑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公司负责人庞利民说,“植物工厂”的核心是大数据技术与农业的结合应用,通过对各种外部因素的智能化精确控制,为植物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物联网科技的魔力让传统农业改头换面。在大龙公司的温室里,一年作物能收获10多季,产出比普遍大棚高出三四倍,而且从花卉到各种果蔬都能种。庞利民说,物联网农业最直接的好处是把人从浇水、施肥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用科学数据代替感官判断,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简单、轻松。
  智能控制“水土不服”原因何在?
  与传统农业相比,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物联网农业,着实是个“高富帅”。但也有一些种养殖业主坦言,大投入不一定就有高产出,用好物联网技术“着实不容易”。
  老黄是象山一家水产养殖场的老板。三年前,他耗资100多万元,引进了一套智能水产养殖系统。鱼塘的水面上放置有信息集成设备盒,连接监测水温、溶解氧、PH值等的传感器。一旦测得数据有异动,老黄在手机上接到报警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操控增氧机等设备,及时处置。
  老黄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设计挺完美,但已经停用一年多了。根本原因在于传感器、控制器耐受不了养殖场高温高湿以及海水强腐蚀的严酷环境,老是坏掉,测得的数据不准确,加之后续维护费用高昂,最后不得不弃用。老黄说,县里同行的几家养殖场,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质量还是不过关”。
  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成为物联网农业“落地生根”的一道坎。郑荣希说,大棚里装一只高清摄像头要花六七千元,模样光鲜,实际用处并不大。农民讲究的是实用,推广智能化得“接地气”。
  农业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在农业物联网控制技术研究上,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水平,但相关硬件设备的制造水平、质量,差距还比较大。同样的传感器,进口件能用上三四年,比国产的寿命要高一倍以上。此外,像土壤测试传感器,真正要做得好,技术要求非常高,国内鲜有拿得出手的,设备质量“瓶颈”需要尽早突破。
  从2012年起,市农业部门试点推广智慧农业,现已建成14个示范点。从分布情况看,物联网技术目前主要针对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牧业等精细化农业进行推广,较适合在高附加值、环保要求高的农业领域使用,如花卉、药材种植、苗种培育等,以及规模化养殖场,实现精细化管理,综合效益提升可观。像水稻等大田作物,环境因素复杂,成本投入大,产出低,物联网技术还难以应用。
  庞利民直言不讳道:现在有个别农场为了“门面”搞“智慧农业”,路子就走歪了。此外,发展物联网农业,急需培养起一支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设施维护的专业人才队伍。“现在,即便引入了高科技设备,农民也不会用,培训必须跟上”。
  智慧农业需要
  合力“精准”打造
  未来的智慧农业,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农业”。“今后,种什么,怎么种,都由大数据说了算”,农业部门同志这样概括说。
  以种植大棚番茄为例:通过各种传感器,将温湿度、土壤成分分析等各种环境数据集成后,接入专家数据库平台。平台经过比对,确定哪些数据、条件需要调整,随即激活自动控制系统,或开启大棚补充光照,或自动喷水、施肥。如此,构成一个循环种植体系,这也是智慧农业最基本的运作模型。
  在这个体系中,专家库平台是最关键的,包含作物生长的完备模型和数据库。庞利民说,在“大龙”的智能温室栽培技术中,其核心是一套从以色列引进的精确控制体系,能识别各种数据,“主宰”作物生长。
有关专家表示,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和精准化以后,将有可能减少50%以上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从而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
  据了解,目前,市农业部门已经启动智慧农业“云平台”前期规划,试图通过采集足够的数据,结合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智慧农业构建数字化“大脑”。
  当前,以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物联网农业,是智慧农业数据采集的基础。推进农业物联网,意义重大,且需快马加鞭。
  农业部门同志指出,宁波现在已有不少传感器生产、信息技术平台服务的企业,发展物联网农业,最好将通信企业、设备制造商、平台服务商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农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为宁波的物联网农业制定统一的标准。此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户加大设施大棚改造,并通过示范基地的运作,逐渐建立农业生产技术规范。


推荐产品更多>>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22 https://www.tpy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传真:0571-86059660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99号